甲辰龍年將至

  有著“博物館之城”的西安

  自然也藏有很多“龍”元素的文物

  接下來一起關注

  文物里那些千姿百態的“中國龍”

  唐·鎏金鐵芯銅龍

  陜西歷史博物館

  @白陽

  唐鎏金鐵芯銅龍是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場坡的一件唐代文物,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。這件銅龍“以鐵為骨,以銅為筋,以金為皮”,它的外表使用了鎏金的裝飾工藝,內部最中間是由鐵制成的一個中心,外側則是銅質的龍身。

  銅龍身體細長,兩只有力的前爪緊扣地面,龍頭與上身呈“S”形,龍嘴張開,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,兩只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,龍角緊貼頭部向后伸展,龍尾從高高上揚的后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,以曲身騰飛之勢展現大唐之美。

  唐·千秋龍紋鏡

  西安博物院

  千秋龍紋鏡是唐朝時期文物,1998年西安市長安縣(今長安區)出土,現藏西安博物院。千秋龍紋鏡,直徑21厘米,重1.21千克,八出葵花形,圓鈕。龍首近鈕,身軀向上作C形繞鈕盤曲。其鏡面光潔,工藝精美。龍體遨游于天際,流云飄逸于霄漢,其張口貪食之態,意趣十分生動。

  “千”“秋”二字寓意健康長壽;龍能夠帶來風調雨順、莊稼豐收,寓意著國家興旺發達,人民生活健康。擇龍紋昂頭之姿,增百歲千秋長樂,此謂之“千秋龍”。

  秦銅盾

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

  秦銅盾是秦朝時期文物,1978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側的秦陵銅車馬陪葬坑,現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,通高35.6厘米,底寬23.5厘米,厚0.4厘米,由青銅一次性澆鑄而成。整個盾牌正面有一個縱脊,中間隆起,四周傾斜而下,盾牌背部有一個青銅把手供持盾人手持,盾牌的正面和背面分別繪有四條變形的夔龍紋。

  唐·顏氏家廟碑龍字

  西安碑林博物館

  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為其父親顏惟貞鐫立,撰文并書,唐代篆書名家李陽冰篆額,鐫立于唐建中元年(780年),北宋時呂大忠將此碑移存碑林。此碑高為三米三,寬為一米三,厚度為三十三厘米,四面刻字,螭首龜趺。碑的中間刻有顏真卿寫下的“龍”字,是具有龍的意義的一塊碑。

  顏真卿的“龍”字像龍騰飛躍一樣,“龍”跟中華民族同在,生生不息,融進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。

  明·花絲鑲玉嵌寶盤龍蒜頭金瓶

  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

  @白陽

  蒜頭金瓶通體以精細繁密的金絲編制成型,瓶頸以生動盤龍裝飾,龍首高昂,四肢或開張或扶于瓶上,瓶腹鑲嵌四塊透雕白玉裝飾,瓶口、瓶肩、瓶腹各處以紅藍寶石裝飾花朵造型,代表著明代高超的貴金屬制作水準,蘊含著當時皇室貴族的審美旨趣,極盡奢華。

  紋飾上以寫實花草的靈動、皇家龍鳳的尊貴、鑲嵌寶玉的富麗而展現出獨特風格。制作時瓶身與盤龍皆分別成型然后再組合一體,頗具立體雕塑的藝術美感。

  唐·鎏金走龍

  西安博物院

  @白陽

  唐鎏金走龍,長18厘米,高10.8厘米,西安博物院藏。它左側雙腿向后,右側雙腿向前,仿佛正在邁步行走。龍嘴張開,長舌卷曲,雙耳貼于龍首兩側,旁邊還有向后飄逸的須發。背脊部的鋸齒整齊而挺拔,全身刻畫著魚鱗紋。

  最富有生命力的是四條強健有力的腿,腿部筋肉突起,走龍氣宇軒昂,高視闊步,金燦燦的通體鎏金顯得貴氣十足,展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的氣質。

  龍年尋龍

  春意濃濃

  “龍”蘊含著人們對蓬勃生機的向往

  對幸福生活的追求

  新的一年

  祝大家龍行龘龘

  萬事如意!